close

「親人」這種關係,對於華人世界來說,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。
片中說道:「在西方國家裡,個人只是一個個體,獨立的存在;
但在華人世界裡,個人是種集體的概念,不只有自己還有別人。」

這部片講的是西東方面對親近家人,瀕臨死亡的對待和方式,
沒有特別煽情或是騙眼淚的橋段,但往往很多畫面的表現,
都會讓眼淚不聽使喚,覺得觸動。由奧卡菲娜(Awkwafina) 所飾演的比莉,
因為親愛的奶奶身患絕症,卻不被家人所告知,因著對奶奶的愛和不捨,
她重新踏足久未停留的家鄉中國。

「我想你了。」比莉對著奶奶這樣說,不禁讓我想起《陽光普照》
的大兒子阿豪對著爸爸說:「就來看看你。」這兩句簡短的話語裡,
都意涵著千言萬語的無法言說和問候關切。
很多人說,東方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內斂而少言,
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把深深的愛和關心,藏在日常的行為舉止,
和對外談起的溫良謙恭和引以為傲裡。

所以常常會有一種「報喜不報憂」的作法,不希望他人為自己擔心,
把所有的祈願和一切的好,都無私奉獻給自己的小孩,
希望他能得到比自己更好的資源和成就,即便是犧牲了自己也心甘情願。
而電影中的爸媽都有一種「以身為中國人為傲,
卻又矛盾的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圓」的心態,紛紛的把孩子往國外裡送。

不去思考金錢的壓力,和小孩本身的意願和才能,
擅自的把自身的期望,加諸在下一代能夠更好的願望上,
這種寧可自己受苦,也不願看到自己的小孩不幸福的私心行為,
其實是很可議的,卻常常能在為人父母的行為中聽見或看見,
其實這種崇洋過水的迷思,當真是最好的選擇嗎?那可未必吧!

「你們都在國外了,死了以後就把我撒在大海,讓我方便看看你們,省得你們跑來跑去。」
片中的老奶奶如是說,那些含辛茹苦養育大的孩子們,一個個在成人之後分散西東,
久久未歸的遲遲不得團圓,這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,和家族成員必須離分的理由嗎?
莫不是一種慢性的生離苦,讓血親的人們因而疏遠陌生。

在現代的社會裡,同樣也面對著一樣的問題,或許不是因為求學就業,
而遠走他鄉不得而聚,更多的是因為老一輩的過往,而讓所謂的凝聚力也開始分崩離析,
沒有一個共同回去的緣由和主心骨,更讓原本樹狀的旁支,
更加的向外發展,開枝散葉的毫無交集。

在華人的葬禮中,若是不把悲傷表露出來,就會有人認為你不愛自己的家人,是為不孝。
所以在禮儀的進行裡,會聘請專業的哭喪者來表達悲傷。但這不一定是不好,
葬禮有時候是一種痛苦宣洩的過程,不是那種表面上看來全為亡者的儀式,
更是種安撫生者悲傷的和緩釋放。

它召集了所有親近的人,一同分擔彼此的憂傷和眼淚,
這樣類似的概念也等同於婚禮,聚集了所有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和親戚,
在這樣的場合裡,聯絡感情和交流近況,熟悉著彼此成員的變化和事件更新,
說起來,節日的意義不就是如此嗎?過年、端午、中秋、清明等,
都是華人世界裡,維繫大家族感情的方式,也是關係緊密的連結所在。

不管是中文片名還是英文片名,我都覺得相當扣題,
《別告訴她》講的是白色謊言的部分,到底該不該主動的說明狀況
,或是選擇隱瞞,若是不說,到了不得不的時間點,又該是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呢?
《THE FAREWELL》是如何說再見,這一直都是個很難的問題,
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死亡的日子。

對於離開這樣的話題,我們往往是逃避談論居多,但到了必須直面的時刻,
究竟是生離苦還是死別痛?這樣的兩難,都在親愛的人最後的時間裡,
折磨著我們愛的,和愛著我們的人,可能會延續一段時間,
或是在很久的往後,也讓活著的人難受得隱隱作痛。
對於「死亡」,我們永遠無法做好準備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妄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